1. <menuitem id="kyo6t"><em id="kyo6t"></em></menuitem>
      2. <track id="kyo6t"></track>

        <track id="kyo6t"><div id="kyo6t"><td id="kyo6t"></td></div></track>
        <track id="kyo6t"><span id="kyo6t"></span></track>
        <tbody id="kyo6t"></tbody>
        <track id="kyo6t"><div id="kyo6t"></div></track>
      3. 融租攻略 | 31個省294個地級市財政收入情況總覽及詳細分析


        編輯:admin / 發布時間:2016-04-12 / 閱讀:211

          知財政,知天下。本報告對全國31個省級、294個地級市2015年的經濟運作進行了全面梳理,以反映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政收入情況,形成了一份《2015年各省級、地市經濟財政全景圖》。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1、地方經濟和財力是決定城投債信用資質的重要因素
         
          一個地區的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情況,既反映了該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實力,也隱含著政府對于城投公司和城投債提供信用支持的潛在能力。在目前城投債出現系統性信用風險概率較低的情況下,城投債的投資風險主要源自于評級下調所帶來的估值調整風險。
         
          根據對2015年評級公司下調發行人評級的不利因素進行歸納梳理[1],導致主體評級或展望下調的原因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宏觀因素,主要包括地方宏觀經濟下行、政府債務負擔大、財政收入下降等,另一類是發行人微觀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有息債務規模較大、資產負債率高、經營性凈現金流凈流出、資本支出壓力大、營業收入、利潤下降、對外擔保規模大、受限資產較多等因素。從2015年主體評級或展望被下調的16家發行人看,地方財政收入下降、公司有息債務規模較大、受限資產多、政府債務負擔大是最主要的幾個原因。
         
          從宏觀層面看,城投債發行主體所在區域的經濟和財政是影響評級公司進行評級調整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我們對全國31個省級[2]、294個地級市2015年的經濟運作進行了全面梳理,以反映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政收入情況。
         
          [1]孫彬彬、周岳等:《關注新動向——城投債發行人評級調整回顧梳理》,招商證券研報
         
          [2]數據不包括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2、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
         
          在諸多的統計指標中,我們選取地區生產總值(GDP)和一般預算收入兩個指標,數據來源包括但不限于各省、市《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關于2015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6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經濟運行快報》,以及財政、統計等政府部門公開發布的信息。GDP增速一般根據官方公布的實際增長率進行統計,部分地區未公布的根據2015年和2014年的GDP數據計算名義增長率并在文中注明。有部分地區未能獲得一般預算收入數據的用財政收入代替,亦在文中做了注明。
         
          二、省級行政區經濟運行整體情況
         
          1、省級行政區GDP總量及增速
         
          根據各地統計數據,31個省級行政區中,GDP總量排前五位的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其中廣東、江蘇、山東三省2015年的GDP均超過六萬億元;GDP總量排后五位的分別為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和新疆的2015年GDP總量均在一萬億元以下。
         
          GDP增速方面,2015年GDP增速排前五位的分別為重慶、西藏、貴州、天津、江西,其中重慶、西藏、貴州GDP增速均超過10%,天津、江西、福建GDP增速達9%以上;GDP增速排后五位的分別為河北、吉林、黑龍江、山西、遼寧,其中黑龍江GDP增速為5.7%,山西GDP增速為3.1%,遼寧GDP增速為3%。
         
          2、省級行政區財政收入及增速
         
          從財政收入情況看,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排前五位的分別為廣東、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其中廣東、山東、江蘇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超過8,000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排后五位的分別為海南、甘肅、寧夏、青海、西藏,其中甘肅、寧夏、青海、西藏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低于1,000億,分別為甘肅743.9億、寧夏610.5億、青海267.1億、西藏137.13億。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方面,排前五位的為西藏、湖北、廣東、江西、上海,其中西藏(24.8%)、湖北(17.1%)、廣東(16.2%)、江西(15.1%)增速在15%以上,增速排后五位的為新疆、吉林、山西、黑龍江、遼寧,分別為新疆3.8%、吉林2.2%、山西-9.80%、黑龍江-10.4%、遼寧-33.4%,東三省和山西省的一般預算收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
          2015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金額排前五位的為江蘇、山東、廣東、浙江、上海,其中江蘇(4,618.08億)、山東(3,840.55億)、廣東(3,555.15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超過3000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金額排名后五位的是黑龍江、內蒙古、青海、寧夏、西藏,其中青海(158.70億)、寧夏(147.20億)、西藏(38.70億)2015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不足200億。
         
          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增速方面,排前五的為湖北、海南、甘肅、西藏、青海,從整體上看,2015年各省市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除了湖北(9.42%)、海南(3.06%)外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其中,黑龍江(-36.00%)、吉林(-39.70%)、遼寧(-42.60%)、云南(-43.50%)、山西(-44.50%)、內蒙古(-50.20%)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在2015年下降幅度超過35%。
         
          由于在很多地區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入是基金預算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的減少意味著很多地區2015年的土地出讓規模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1]《關于安徽省2015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6年預算草案的報告》僅披露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而未披露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故未納入比較。
         
          三、地級市經濟運行整體情況
         
          截至2016年2月,全國共有294個地級市,我們按照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地區進行分類梳理。
         
          1、華北地區
         
          華北地區地級市包括河北省(11個)、山西省(11個)、內蒙古自治區(9個)。
         
          河北省(11個)
         
          河北省2015年GDP總量超過3000億的地級市有唐山市、石家莊市、滄州市和邯鄲市,GDP總量低于2000億的有邢臺市、張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島市、衡水市。2015年河北省GDP增速最高的為滄州市(9.5%),而張家口市(5.8%)、承德市(5.5%)、秦皇島市(5.5%)的GDP增速低于6%。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2015年石家莊市、唐山市、廊坊市的一般預算收入超過300億,承德市(97.40億)、衡水市(88.50億)的一般預算收入低于100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為廊坊市、滄州市、石家莊市,增幅均在18%以上,邯鄲市(4.0%)、秦皇島市(0.6%)、承德市(-9.5%)一般預算收入增長較慢,承德市2015年一般財政預算收入下降了9.5%。
         
          山西省(11個)
         
          2015年,山西省地級市中只有太原市的GDP總量超過2000億,呂梁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四市的GDP均低于千億。GDP增速排前三位的為太原市(8.1%)、大同市(5.1%)、忻州市(2.4%),而有5個地級市出現了GDP負增長,分別是朔州市(-2.3%)、運城市(-2.3%)、陽泉市(-2.9%)、長治市(-2.9%)、呂梁市(-4.7%)。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山西省2015年僅有太原市(274.2億)、晉中市(100.2億)在100億以上,一般預算收入最低的為陽泉市(44.2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全省僅有運城市(6.6%)、太原市(5.9%)為正增長,有六個地級市的一般預算收入下降幅度超過10%,分別為大同市(-12.0%)、晉中市(-14.7%)、臨汾市(-25.4%)、長治市(-29.3%)、呂梁市(-30.6%)、朔州市(-37.3%)。
         
          內蒙古自治區(9個)
         
          內蒙古自治區2015年共有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三個地級市GDP總量超過3000億,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三個地級市GDP總量不足千億。GDP增速除烏蘭察布市(5.6%)外均在7.5%以上。
         
          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內蒙古自治區有鄂爾多斯市(445.9億)、包頭市(252.0億)、呼和浩特市(247.4億)在200億以上,烏海市(80.5億)、巴彥淖爾市(65.8億)、烏蘭察布市(55.1億)一般預算收入不足百億。呼和浩特市、通遼市一般預算收入增速超過10%,增速最低的為鄂爾多斯市(3.7%)。
         
          2、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地級市包括黑龍江省(12個)、吉林省(8個)、遼寧省(14個)。
         
          黑龍江省(12個)
         
          黑龍江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分別為哈爾濱市、大慶市和牡丹江市,其中哈爾濱市(5750億)GDP總量超過5000億,GDP總量排后五位的為黑河市(450億)、雙鴨山市(436億)、鶴崗市(266億)、伊春市(248.2億)、七臺河市(220億),其GDP總量均未超過500億。
         
          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黑龍江省僅有哈爾濱市(407.7億)、大慶市(127.2億)超過百億,全省有四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在20億以下,分別為雙鴨山市(18億)、七臺河市(17.2億)、鶴崗市(15.6億)、伊春市(14.2億)。2015年黑龍江省共有8個地級市的一般預算收入出現了下降,分為是雙鴨山市(-3.0%)、哈爾濱市(-3.7%)、七臺河市(-4.2%)、鶴崗市(-7.3%)、綏化市(-8.7%)、大慶市(-9.8%)、佳木斯市(-14.3%)、牡丹江市(-33.1%)。
         
          吉林省(8個)
         
          吉林省的8個地級市中,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為長春市、吉林市、松原市,且GDP總量均在1500億以上,排后三位的是遼源市、白城市、白山市,GDP總量均低于800億。GDP增速除長春市(1.6%)外,其他地級市都在6%以上。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2015年全省僅有長春市(388.2億)和吉林市(132.8億)在百億以上,一般預算收入最低的遼源市僅為28.1億。在增速上,全省有5個地級市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出現了負增長,分別為長春市(-2.3%)、白山市(-3.5%)、白城市(-4.6%)、通化市(-6.7%)、松原市(-19.7%)。
         
          遼寧省(14個)
         
          遼寧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大連市(7,700億)、沈陽市(7,280億)、鞍山市(2,326億),后五位均在1000億一下,分為是丹東市、朝陽市、鐵嶺市、葫蘆島市、阜新市,其中阜新市2015年GDP為530億。GDP增速方面,除了錦州市(6%)外,其余地級市增速均在5%以下,其中朝陽市(-1.0%)、丹東市(-3.1%)、阜新市(-10.6%)、鐵嶺市[1](-14.1%)GDP出現了負增長。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全省有沈陽市(606.2億)、大連市(579.9億)、鞍山市(129.1億)、營口市(104.2億)超過100億,一般預算收入最低的阜新市只有37.2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全省僅有錦州市(4.9%)為正增長,其他13個地級市的一般預算收入均出現了20%以上的下降,其中本溪市下降58.6%。
         
          [1]鐵嶺市為名義GDP增長率。
         
          3、華東地區
         
          華東地區地級市包括江蘇省(13個)、浙江省(11個)、安徽省(16個)、福建省(9個)、江西省(11個)、山東省(17個)。江蘇省(13個)
         
          江蘇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蘇州市(14500億)、南京市(9600億)、無錫市(8500億),后三位為淮安市(2700億)、宿遷市(2110億)、連云港市(2100億)。GDP增速方面,江蘇省的13個地級市均在7.5%以上,蘇州市2015年GDP增速為7.5%,在江蘇省居于末位。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蘇州市、南京市2015年的一般預算收入超1000億,排后三位的為鎮江市(302.8億)、連云港市(291.8億)、宿遷市(235.7億)。江蘇省所有地級市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均實現了正增長,連云港市、鹽城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淮安市、徐州市、宿遷市、無錫市一般預算增長超過10%,增長排末位的為常州市(7.5%)。
         
          浙江省(11個)
         
          浙江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后三位為衢州市(1146.2億)、麗水市(1102.3億)、舟山市(1094.7億),全省GDP增速排首位的是杭州市(10.2%),增速最后三位為衢州市(6.6%)、臺州市(6.5%)、麗水市(4.8%)。
         
          2015年杭州市、寧波市的一般預算收入在千億以上,排后最后兩位的麗水市(94.6億)、衢州市(92億)一般預算收入不足百億。一般預算增速排前三的為麗水市(16.0%)、湖州市(13.2%)、舟山市(10.0%),排后三位的為嘉興市(7.1%)、溫州市(7.0%)、臺州市(5.6%)。
         
          安徽省(16個)
         
          安徽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合肥市(5,660.3億)、蕪湖市(2,457億)、安慶市(1,613.2億),后三位為銅陵市(721.0億)、池州市(550.0億)、黃山市(530.0億),全省有6個地級市GDP增速超過10%,分別為宿州市、合肥市、蚌埠市、蕪湖市、銅陵市、滁州市,GDP增速后三位為六安市(7.0%)、淮北市(4.5%)、淮南市(2.8%)。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合肥市(571.5億)、蕪湖市(263.5億)、滁州市(143.7億),有6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低于100億,分別為亳州市、淮南市、池州市、黃山市、銅陵市、淮北市。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滁州市(16.3%)、阜陽市(16.0%)、合肥市(14.2%),增速排后三位的為淮南市(2.6%)、銅陵市(2.5%)、安慶市(0.9%)。
         
          福建省(9個)
         
          福建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泉州市、福州市、廈門市,后三位為莆田市(1,655.2億)、寧德市(1500億)、南平市(1,339.5億)。全省有2個地級市GDP增速超過10%,分別漳州市(11.0%)、莆田市(10.5%),GDP增速后三位為泉州市(8.9%)、三明市(8.5%)、廈門市(7.2%)。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廈門市(606.1億)、福州市(560.5億)、泉州市(388.3億),有2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低于100億,分別為三明市(93.7億)、南平市(86.4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廈門市(11.5%)、福州市(9.7%)、南平市(6.7%),增速排后三位的為龍巖市(4.0%)、三明市(3.0%)、泉州市(2.2%)。
         
          江西省(11個)
         
          江西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南昌市(4000億)、贛州市(1,973.9億)、九江市(1,955.0億),后三位為萍鄉市(912.4億)、景德鎮市(800.0億)、鷹潭市(640.0億),全省GDP增速排首位的是九江市(9.9%),GDP增速后三位為萍鄉市(8.9%)、新余市(8.5%)、景德鎮市(8.4%)。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1]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南昌市(389.2億)、九江市(247.2億)、贛州市(245.5億),有3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低于100億,分別為新余市、景德鎮市、鷹潭市。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九江市(15.7%)、上饒市(14.5%)、南昌市(13.7%),增速排后三位的為新余市(9.9%)、撫州市(9.0%)、贛州市(7.5%)。
         
          山東省(17個)
         
          山東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青島市(9400億)、濟南市(6200億)、煙臺市(6002億),后三位為棗莊市(2030億)、日照市(1670億)、萊蕪市(665.8億)。GDP增速方面,東營市GDP增速達到了10%,增速后三位為臨沂市(7.1%)、棗莊市(7.0%)、萊蕪市(6.6%)。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青島市(1006.3億)、濟南市(614.3億)、煙臺市(490.2億),排后三位的為棗莊市(149.0億)、日照市(121.7億)、萊蕪市(50.2億)。山東省所有地級市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均實現了正增長,威海市、濟南市、臨沂市、濰坊市、聊城市、青島市、煙臺市、濟寧市的一般預算增長超過10%,增長排末位的為萊蕪市(1.2%)。
         
          4、中南地區
         
          中南地區地級市包括河南省(17個)、湖北省(12個)、湖南省(14個)、廣東省(21個)、廣西壯族自治區(14個)、海南省(4個)。
         
          河南省(17個)
         
          河南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鄭州市(7,315.2億)、洛陽市(3,508.8億)、南陽市(2500億),有兩個地級市GDP總量未過千億,分別為漯河市(992.9億)和鶴壁市(713.2億)。GDP增速方面,鄭州市GDP增速超過了10%,增速后三位為鶴壁市(4.6%)、三門峽市(3.5%)、新鄉市(3.4%)。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排第一的鄭州市2015年的一般預算收入達到942.9億,其余地級市均在300億以下,排后三位的為濮陽市(79.0億)、漯河市(68.3億)、鶴壁市(52.9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信陽市(13.3%)、鄭州市(13.1%)、開封市(12.6%),增速排后三位的為平頂山市(4.9%)、新鄉市(4.0%)、三門峽市(1.6%)。
         
          湖北省(12個)
         
          湖北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分別為武漢市、宜昌市和襄陽市,其中武漢市(10,905.6億)GDP總量超過萬億,GDP總量排后三位的為咸寧市(1030.1億)、隨州市(785億)、鄂州市(730億)。GDP增速方面,除黃石市(5.3%)外其余地級市GDP增速都在8%以上。
         
          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湖北省排前三位的為武漢市(1245.0億)、襄陽市(339.1億)、宜昌市(339.1億),全省有五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以下,分別為十堰市(93億)、荊門市(80.4億)、咸寧市(80.1億)、鄂州市(47.2億)、隨州市(43.3億)。2015年湖北省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襄陽市(36.1%)、宜昌市(24.9%)、荊門市(19.3%)。全省僅十堰市(8.9%)一般預算收入增速低于10%。
         
          湖南省(14個)
         
          湖南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長沙市(8500億)、岳陽市(2886.3億)、常德市(2720億),全省有兩個地級市GDP總量未達到千億,分別為湘西市(497.2億)和張家界市(447.7億)。GDP增速第一的為長沙市(9.9%),后三位分別為益陽市(8.4%)、湘西市(8.3%)、婁底市(7.6%)。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1]排前三的地級市為長沙市(719億)、衡陽市(194.6億)、株洲市(191.4億),有2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低于50億,分別為湘西市(46.1億)、張家界市(31.6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湘西市(22.2%)、益陽市(15.4%)、邵陽市(15.4%),增速排后三位的為岳陽市(5.2%)、婁底市(1.7%)、郴州市(-5.3%),郴州市是全省唯一一般預算收入出現負增長的地級市。
         
          廣東省(21個)
         
          廣東省2015年有兩個地級市GDP總量突破萬億,分別為廣州市(18,100.4億)、深圳市(17,500億),GDP總量后三位為河源市(810.1億)、汕尾市(780億)、云浮市(710.1億)。全省有兩個地級市GDP增速達到10%,分別為珠海市和韶關市,所有地級市GDP增幅均超過8%。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有兩個地級市突破千億,分別為深圳市(2,727.1億)、廣州市(1,349.1億),全省有2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低于50億,分別為潮州市(47.2億)、汕尾市(28.8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深圳市(30.9%)、梅州市(21.5%)、珠海市(17.2%),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后三位的為湛江市(2.7%)、肇慶市(1.2%)、汕尾市(0.21%),其中汕尾市一般預算收入同比下降41.43%,在剔除以前年度虛增收入退庫調整因素后實現0.21%的微幅增長。
         
          廣西壯族自治區(14個)
         
          廣西壯族自治區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南寧市(3,410.1億)、柳州市(2,311億)、桂林市(1,943億),后三位為河池市(618億)、來賓市(557.7億)、賀州市(483億),全省有兩個地級市GDP增速超過10%,分別為北海市(11.5%)和防城港市(11%),有兩個地級市GDP增速低于7.5%,河池市(4.5%)、來賓市(3.4%)。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排前三的地級市為南寧市(297.1億)、柳州市(146.7億)、桂林市(134.5億),后三位分別為河池市(31.5億)、來賓市(30.3億)、賀州市(29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賀州市(18.7%)、貴港市(16.8%)、防城港市(14.5%),增速排后三位的是梧州市(2.1%)、北海市(0.9%)、來賓市(-20.2%),其中,來賓市的一般預算收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海南省(4個)
         
          海南省一共有四個地級市,由于未獲得三沙市的相關統計數據,因此本文比較了三個地級市的經濟與財政收入情況。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的GDP總量分別為1170億、435億、232.5億,增幅分別為8.5%、8.1%和8.3%。
         
          海口市、三亞市和儋州市的一般預算收入總量分別為111.5億、88.9億和16億,增幅均超過10%。
         
          5、西南地區
         
          西南地區地級市包括四川省(18個)、貴州省(6個)、云南省(8個)、西藏自治區(5個)。
         
          四川省(18個)
         
          四川省2015年GDP總量排前三的為成都市(10,800億)、綿陽市(1,700.3億)、德陽市(1,605.1億),后三位為廣元市(605.4億)、雅安市(502.6億)、巴中市(500億),全省有四個地級市GDP增速超過或達到10%,分別為遂寧市(13.2%)、瀘州市(11%)、廣安市(10.6%)和眉山市(10%),僅有達州市(3.1%)GDP增速低于7.5%。
         
          一般預算收入總量第一的地級市為成都市(1154.4億),突破千億,后三位分別為廣元市(40.8億)、巴中市(39億)、雅安市(30.3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遂寧市(23.6%)、廣安市(22.8%)、巴中市(18.1%),一般預算增速排后三位的為德陽市(6.1%)、綿陽市(2.3%)、攀枝花市(-15.2%),其中攀枝花市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
         
          貴州省(6個)
         
          貴州省2015年GDP總量超過2000億的地級市有兩個,分別為貴陽市(2,891億)和遵義市(2,153億),有兩個地級市總量小于1000億,為銅仁市(700億)和安順市(620.4億)。貴州省所有地級市GDP增速均超過12%。
         
          貴陽市(374.2億)一般預算收入總量突破300億,有2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低于100億,分別為安順市(69.9億)、銅仁市(56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安順市(19.5%)、貴陽市(12.8%)、銅仁市(11.7%),全省僅畢節市(-7.3%)的一般預算收入出現負增長。
         
          云南省(8個)
         
          云南省有三個地級市2015年GDP總量超過1000億,分別為昆明市(3970億)、曲靖市(1630.3億)和玉溪市(1245.7億),后三位為普洱市(514.4億)、臨滄市(502.1億)、麗江市(290億)。全省GDP增速第一為保山市(9.7%),而曲靖市(7.4%)和昆明市(6.9%)GDP增速低于7.5%。
         
          一般預算收入[1]總量排前三位的為昆明市(458.9億)、玉溪市(124.8億)和昭通市(55.3億),臨滄市的一般預算收入最低,僅為38.1億。全省有兩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增速超過8%,分別為玉溪市(9.9%)和昭通市(8.3%),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后三位為麗江市(3.7%)、曲靖市(2.1%)、臨滄市(2.1%)。
         
          西藏自治區(5個)
         
          拉薩市、日喀則市[3]、昌都市GDP總量為389.5億、161億、136億,增幅分別為12.1%、10%、16.1%。
         
          拉薩市、昌都市一般預算收入總量為82.4億和10.2億,增幅分別為29.1%和13.3%。
         
          [1]未獲得2015年保山市一般預算收入數據。
         
          [2]林芝市和山南市為2015年3月、2016年2月新設的地級市,未獲得口徑統一的數據。
         
          [3]日喀則市為名義GDP增長率,且未獲得2015年財政收入數據。
         
          6、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地級市包括陜西省(10個)、甘肅省(12個)、青海省(2個)、寧夏回族自治區(5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4個)。
         
          陜西省(10個)
         
          陜西省2015年GDP總量超過2000億的地級市有西安市、榆林市和咸陽市,GDP總量低于1000億的有安康市、商洛市、銅川市。2015年安康市(12.3%),商洛市(11.2%)、寶雞市(10.4%)GDP增速超過10%,GDP增速排后三位的為西安市(8.2%)、榆林市(4.3%)、延安市(1.7%)。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2015年西安市、榆林市和延安市的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00億,一般預算收入后三位的為商洛市(31.8億)、安康市(30.8億)、銅川市(23.1億)。增速方面,西安市、咸陽市排名前兩位,增幅均在15%以上,陜西省大部分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超過12%,僅延安市(-4.1%)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出現負增長。
         
          甘肅省(12個)
         
          甘肅省蘭州市(2096億)2015年GDP總量突破2000億,GDP總量后三位為定西市(305億)、金昌市(224.5億)、嘉峪關市(190億)。全省有兩個地級市GDP增速超過10%,分別為天水市[1]和平涼市,酒泉市(-8.2%)和慶陽市[2](-8.9%)GDP增速出現負增長。
         
          2015年全省僅有蘭州市(185.6億)一般預算收入總量超過一百億,一般預算收入后三位的為張掖市(24.1億)、金昌市(18.5億)、嘉峪關市(15.1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排前三位的地級市為蘭州市(21.8%)、武威市(21.0%)和定西市(13.0%),全省有三個地級市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出現負增長,分別為白銀市(-1.9%)、慶陽市(-10.0%)和嘉峪關市(-12.9%)。
         
          青海省(2個)
         
          西寧市和海東市GDP總量為1131.6億和402.8億,增幅分別為10.9%和11%。
         
          西寧市和海東市一般預算收入總量為94.8億和21.7億,增幅分別為13%和25.9%。
         
          寧夏回族自治區(5個)
         
          寧夏回族自治區2015年GDP總量超過1000億的地級市有銀川市(1,480.7億),其余地級市GDP總量位于200億至500億之間。2015年吳忠市(8.8%)GDP增速排名第一,石嘴山市(3.2%)GDP增速排名末尾。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2015年銀川市的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00億,達到171.3億,一般預算收入后三位的為石嘴山市(26.8億)、中衛市(21.3億)、固原市(15.9億)。增速方面,中衛市、銀川市排前兩位,增幅均在10%以上,吳忠市(-5.7%)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出現負增長。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4個)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一共有四個地級市,分別為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哈密市和吐魯番市,其GDP總量分別為2680億、670.1億、343.1億和250.2億,哈密市[3]與烏魯木齊市GDP增幅超過了10%,而吐魯番市[4](-9.9%)GDP出現負增長。
         
          一般預算收入方面,2015年烏魯木齊市(368.7億)一般預算收入超過300億。增速方面,哈密市和烏魯木齊市排前兩位,增幅均在10%以上,吐魯番市(-4.9%)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出現負增長。
         
          [1]天水市為名義GDP增長率,未獲得天水市一般預算收入數據。
         
          [2]慶陽市為名義GDP增長率。
         
          [3]哈密市為名義GDP增長率,哈密市為2016年2月撤地設市。
         
          [4]吐魯番市為名義GDP增長率,吐魯番為2015年4月撤地設市。
         
          四、透過數據看城投債投資
         
          1、GDP下降的地區匯總
         
          地區GDP是衡量一個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GDP增速的下滑甚至負增長,會影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2015年的數據,從省級行政區層面看,吉林省(6.5%)、黑龍江(5.7%)、山西(3.1%)、遼寧(3%)的地區GDP增速較低,從地級市層面看,有14個地級市[1]的GDP出現了負增長,其中呂梁市和伊春市的GDP已經連續兩年下降。
         
          2、一般預算收入下降的地區匯總
         
          一般預算收入是地方財政收入中變化相對穩定的指標,稅收收入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一般預算收入的變動能夠直接反映經濟的運行質量,在城投債的評級框架下,一般預算收入也是衡量地方財力,以及地方政府對城投公司和城投債潛在支持能力的重要指標。從省級行政區層面看,201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8%)、吉林省(2.2%)、山西省(-9.80%)、黑龍江省(-10.4%)、遼寧省(-33.4%)的一般預算收入增速都有下滑,其中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從地級市層面看,有46個地級市的一般預算收入出現了負增長,尤其是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的地級市出現了大面積的負增長。其中有19個地級市(表3中用紅色標出)連續兩年一般預算收入負增長,雙鴨山市、七臺河市、白山市、鐵嶺市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
         
          3、地方政府債務情況一瞥
         
          在國際上政府債務余額占GDP的比率是常用的衡量政府負債程度的指標之一,該比率越高,政府的負債壓力就越大。我們根據各省市公布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1]和2015年各地GDP進行比較,比率排前五位的為貴州(86.98%)、云南(48.32%)、海南(39.13%)、寧夏(39.11%)、內蒙古(31.47%),比值排后五位山東(15.13%)、江蘇(15.06%)、廣東(12.55%)、湖南(11.97%)、河南(9.53%)。
         
          另外,我們統計了2015年用以置換存量地方政府債務的地方債券發行規模,并與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進行比較,得出各省市已發行地方債對存量債務的覆蓋比率,比率排前五位的是青海(44.04%)、河南(40.38%)、湖南(40.11%)、湖北(31.57%)、浙江(30.44%),表明已發行地方債對債務存量的置換覆蓋較高,而比率排后三位的是廣西(20.65%)、上海(20.14%)、北京(17.61%)、廣東(17.37%)、海南(15.39%),其中上海、北京、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相應的融資償債能力也較強,廣西和海南的后續債務融資壓力相對較大。
         
          [1]青海、湖南、河南為截至2013年6月數據,海南為截至2014年12月數據,其余均為截至2015年12月數據。
         
          4、總結
         
          城投債的信用資質跟著主體走,發行主體的信用資質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力情況,因此在城投債的投資分析中,需要關注發債主體所在地區經濟水平和財政收入的絕對數量和變動情況,對于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的地區,需要警惕潛在的評級下調所帶來的估值調整風險。并結合發債主體是否重點平臺、轉型情況、經營性資產構成,以及債券的募投方向判斷城投債的信用資質。
         
          來源:租賃視界


        上一篇:【分析】融資租賃經銷商制度:地方性融資租賃公司的新定位
        下一篇:2015年融資租賃行業發展回顧(中微觀篇一)
          1. <menuitem id="kyo6t"><em id="kyo6t"></em></menuitem>
          2. <track id="kyo6t"></track>

            <track id="kyo6t"><div id="kyo6t"><td id="kyo6t"></td></div></track>
            <track id="kyo6t"><span id="kyo6t"></span></track>
            <tbody id="kyo6t"></tbody>
            <track id="kyo6t"><div id="kyo6t"></div></track>
          3. 金瓶酶